怎样“匿名”数字人民币?如何保护隐私?

“碰一碰”、“扫一扫”,这些移动支付方式为我们带来了方便的支付体验,但也引发了人们对隐私保护的疑虑。他们担心互联网平台和第三方支付机构会收集过多的“数字足迹”。

最近,人们再次关注数字人民币的“可控匿名”特性。人们好奇数字人民币如何实现“匿名”?它的“可控”性如何?它能否保护我们的隐私安全?

数字人民币是如何实现“匿名”的呢?通过多轮测试活动,人们逐渐了解了数字人民币的特点。与支付宝、微信支付相似的体验使用户很快掌握了数字人民币支付,而其与众不同之处在于无需绑定银行卡。这正是数字人民币“匿名”的体现。

据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穆长春表示,数字人民币可以在技术上实现小额匿名,仅需手机号就可开立钱包。这类钱包每日交易限额较低,只能满足日常小额支付需求。同时,数字人民币钱包不需要绑定任何银行卡,只要提供手机号即可开立,保护了用户的隐私信息。

数字人民币的“可控匿名”特性旨在满足匿名支付和隐私保护的需求。尽管手机号实行实名制,但根据国家法律规定,电信运营商不得将用户信息披露给第三方,因此使用手机号开立的数字人民币钱包对于央行和运营机构来说是完全匿名的。

数字人民币不仅仅依靠匿名开立个人钱包来保护隐私。在线上消费场景中,数字人民币的支付信息会被打包加密处理后,以子钱包的形式推送至电商平台,保障了用户核心信息的隐私保护。同时,提供服务的银行、线下收款的商户以及收取转账的个人等都不会获取支付用户的个人信息,因为数字人民币钱包间的交易已通过技术和制度实现了匿名化处理。

虽然数字人民币实现了匿名,但为什么不能完全匿名呢?这是因为数字人民币需要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和匿名性,同时需要防范和打击洗钱、恐怖融资、逃税等违法犯罪行为。因此,数字人民币采取了“小额匿名、大额可溯”的设计,以保障公众合理匿名交易的同时防范违法犯罪行为。

尽管数字人民币的交易匿名,“可控”的特性使得金融部门和电信运营商能够在必要时进行数据追踪,以便打击犯罪行为并保护用户的财产安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