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而央行数字货币(CBDC),就是对这一挑战的响应:既采用新技术,又将数字货币拉回到法定、中心化的轨道上来。)当然,“网联APP”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只能用这一个“CBDC钱包”,我相信最先支持数字货币的仍然是银行网银和支付类应用。...
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副司长穆长春先生在第三届中国金融40人论坛上针对中国央行数字货币(CBDC)发布了更详细的解释,鉴于地点、身份和内容,本介绍应具有一定的“官方公告”属性,成为人们了解和分析央行数字货币的罕见材料,也掀起了央行数字货币讨论的热潮。
本系列文章通过对本次演讲几个关键点的评价,作者对央行数字货币的长期思考,甚至在某种意义上的实践,希望让更多的人增强对央行数字货币的理解,也对未来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建立一些基本概念。同时,对央行数字货币在发行、运营和技术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建议。本文是第一篇文章,重点讨论央行数字货币系统的外观。
1 集中运行,加密技术
“法定数字货币要达到零售水平……高并发是绕不过去的。”、“网联去年双十一交易峰值达到92771笔/秒”、“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发行数字货币,使用纯区块链架构很难实现零售所需的高并发性能”,突出了央行对CBDC性能的定位。
但在形式上:央行数字货币采用“‘账户松耦合’的方式,即脱离传统银行账户实现价值转移,大大降低了交易环节对账户的依赖。”、“因此,我们DC/EP的设计保持了现金的属性和主要特点,满足了便携性和匿名性的需求,是更好的替代现金的工具”,显示了其电子现金或“M0替代”的特点。
不言而喻:让人们像区块链上的数字货币一样使用央行数字货币(与银行账户分离),但也能满足全国日常交易需求,如“双11购物不堵塞”等性能要求。这两个要求基本上限制了央行数字货币系统的形式:集中运行的系统选择了某种区块链加密技术。
首先,BTC最早发明的目标是现金的电子替代品。它的基本要求是存在于银行账户系统之外,而公共/私钥签名技术为这一目标做出了最重要的贡献。目前,如果脱离银行账户代表另一个系统建立相同的集中账户,就不能满足央行对模拟现金和有限匿名的期望。因此,使用某种公共/私钥系统是合乎逻辑的,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其他可行的解决方案。
其次,基于不对称加密电子支付系统的研究已经是三四十年前的事了。之所以没有推出,是因为央行对此并不热心,整个社会的其他机构也不会有这样的需求。直到中本聪的BTC问世,可行性问题才以“分散”的方式得到解决。而央行的数字货币(CBDC),正是对这一挑战的回应:不仅采用了新技术,而且将数字货币拉回了法定和集中的轨道。
第三,典型的区块链系统性能差的根本原因是竞争性会计(POW)而数据在慢速网络复制中,两者都是为了解决分散的信任问题。央行作为数字货币发行人,其官方指定的系统是确定转账成功的认可来源,不存在分散信任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只要提高数据存储和加解密计算的性能,就完全有可能形成一个标准的大规模集群,处理基于公共/私钥的交易模型,甚至选择一定的链式存储结构模型。
2 “网络APP”呼之欲出?
说了这么多,这个系统最终会是什么样子,谁来构建呢?作者在这里有一个想象力:事实上,开发一个“网络应用程序”,基本上可以实现目标。
根据上述央行官方声明,去年双十一交易峰值超过9万笔/秒,而支付宝峰值为25.6万笔/秒。考虑到支付宝的规模,网上交易和所有第三方支付的交易量也在同一个数量级(数量差异是由支付场景和结算场景之间的差异引起的)。由此可见,网络应该实现单一结算,然后必须逐户结算。
因此,网络实际上就是这样一个系统:它不同于所有的银行和支付机构,但它为中国的每个人和每个企业建立了一个“账户”,并管理其交易和余额。这样,其系统只需要“复制”一个账户,并将其实现机制改为公共/私钥系统。就像以太坊等账户系统一样,它实现了央行数字货币所需的所有能力。
上面提到的“复制”账户听起来不合理——如果是简单的复制,建立一个新的系统没有什么不同,最好履行自己的职责,因为毕竟,现金(M0)和支付系统账户(M0以外的部分)。
然而,有一件事要考虑:网络账户系统,因为提供支付系统服务,必须更好地支持KYC、AML和ATF的监管政策。基于公共/私钥系统的数字货币,要实现这一监管政策,必须建立公共/私钥账户与个人身份的关联性,这也是我们长期实现链上资产管理的标准方式,基本上是“有限匿名”的良好实践。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数字货币系统与网络账户系统非常分离,则必须面临身份信息可能不同步、需要多次修改的风险或效率低下。
因此,在网络中建立一个数字货币账户,而不是建立一个新的系统,确实是一个可行的、相对优化的解决方案。(这里还有另一个概率,网联受上层支付应用的制约,内部还没有实现KYC等功能。如果是这样的话,借用数字货币的发行和支付应用,就可以在系统中成功建立个人信息,通过充值、提现等功能与支付账户相关,这是央行不能要求的。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决定使用互联网来实现数字货币。)
当然,“网络应用程序”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我们只能使用这个“CBDC钱夹”。我相信银行网上银行和支付应用程序仍然是第一个支持数字货币的人。央行明确表示,数字货币选择“两层经营”制度,首先由银行分配给个人单位,不会出现央行打击世界的情况。因此,即使网络确实开发了应用程序,它也只能作为第三方单独的数字货币钱包应用程序存在,而不是央行指定的唯一授权的数字货币支付工具。
未来的主流方式必须是每家银行的网上银行和每个支付应用程序,都有一个“数字货币模块”,可以完成数字货币的直接支付,以及数字货币和应用程序中账户的“充值”、“取现”。因为作者长期从事这种“账户系统” 随着数字货币体系“混合应用”的发展,这种模式将成为未来支付体系的主流形式。此时,数字货币系统承担着服务金融机构的责任,更接近当前的网络运营模式。因此,无论客户端是什么样子,同时服务于C端和B端系统,从网络衍生出来越来越像是一个有效的选择。
3 线下支付“杀手”
由于央行数字货币定位为电子现金(M0替代),线下支付应该是主要目标,但它本身就是一种在线支付技术,这不是有点不同吗?事实上,这并不矛盾,因为作者长期从事这方面的系统开发,可以说一些经验:
首先,网上购物的支付一般要与消费模式挂钩:客户身份、商品、订单等信息与支付密切相关,由于网上支付高度并发,如果没有消费信息与支付信息100%准确匹配,基本等于无法使用。
从作者的实践来看,为了实现公共/私钥系统的支付和应用,或多或少需要可扩展的客户端和后台合作,这取决于央行数字货币系统保留了多少可扩展性。考虑到CBDC的目的是为了M0的替代,我们不能期望太多,最多只能等待技术细节来评估它是否适合在线支付。
相反,线下支付通常是一对一、独家的场景,是一种“一手付款,一手交货”的方式。支付成功和支付身份不需要将消费信息与支付信息准确关联。因此,采用公共/私钥模式的数字货币系统可以在不改变或小幅扩展的情况下得到支持,这也是电子现金的应有意义。
进一步考虑到半匿名和用户隐私保护的需求,在线下支付场景中使用单独的第三方应用程序比使用网上银行和支付应用程序更有利于实现这一目标。因此,无论是网络还是其他第三方独立央行数字货币钱包应用,都将成为线下支付场景中的竞争解决方案,对微信、支付宝的大力发展构成重要挑战,作者认为这也是央行数字货币目标的重要一点。
综上所述,央行数字货币系统将是一个集中运行的电子现金系统,采用公共/私钥加密技术实现脱离账户系统。移动网上银行和支付应用程序可以支持CBDC。此外,还将有“网络应用程序”和其他第三方独立应用程序。它们将是中央银行授权的数字钱包,但不是唯一指定的官方支付工具;这些支付工具将主要满足中央银行数字货币支持的线下支付场景。
这篇文章首先写了这么多,总的来说,央行数字货币的设计,与世界上各种数字货币相比,无论是公共链、Libra等个人数字货币系统,还是J.P.摩根等基于区块链实现金融企业间清算结算的技术体系都有自己的特点,所以作者将其概括为一句话:“更接近个人,更远离区块链”。
作者简介:王伟在金融IT领域工作了20年,主持了世界上最大的基于开放平台和分布式技术的银行会计系统的设计和开发,“中关村20周年杰出贡献奖”获奖者,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企业导师。目前主要从事供应链金融、物流、电子商务和政府事务的区块链研发和推广。
灵魂拷问
你觉得央行数字货币怎么样?
这篇文章来源于链获得
更多精彩信息,请来金融网站(www.jrj.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