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为什么 | 为何北交所被称为“中国版纳斯达克”?

中国 市场 2023-11-23 36

摘要:1971年,纳斯达克成立的时候,其并没有交易大厅,所有的交易都是通过一整套报价系统完成的,许多制度也非常的不完善,严格意义上都很难称得上交易所,最多就是个股权交易系统。随着北交所的正式成立,以及交易细则逐渐落地,国内资本市场也将拥有属于自己的“纳斯达克”市场。...

新三板,全称“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是继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之后的第三个全国证券交易场所。现在,它正式被称为“北京证券交易所”。

金融市场也迎来了久违的嘉年华。特别是在券商板块,新三版企业储量最丰富的申万宏源拉了两个涨停,直接引爆了整个市场的做多氛围。上海证券交易所直达3700点整数关口。新三板方面,上周市场成交量和成交量分别放大135.2%和124.8%。

什么是纳斯达克?

由于市场将北京证券交易所定义为“中国版纳斯达克”,因此首先需要了解纳斯达克的历史。

1971年,纳斯达克成立时,没有交易大厅。所有交易都是通过一套完整的报价系统完成的,很多系统都非常不完善。严格来说,很难称之为交易所,最多是股权交易系统。当时,纳斯达克的定位是为那些不能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中小型市值公司提供一个场外股权交易平台。其中,纳斯达克早期最著名的两家公司是Intel和AMD,分别于1971年和1972年在纳斯达克上市。

1975年,纳斯达克开始提出一套完整的上市制度,即纳斯达克上市的原型,从股东、盈利能力和市场价值三个方面提高了一定的门槛,并规定必须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企业可以进行交易。这样,纳斯达克就开始从一个场外交易系统走向交易所。

不幸的是,美好的时光并不常见。虽然纳斯达克完善了上市制度,拒绝了一批质量差的企业,但整体情况依然惨淡。上市公司众多,但上世纪80年代初,只有Intel、AMD、苹果等几只明星股,整体呈现出较强的两极化。

因此,1982年,纳斯达克将40只大型交易活跃的股票转移到新成立的纳斯达克国家市场,将其他不符合国家市场要求的股票转移到纳斯达克小市场。

自从纳斯达克分层以来,它正好赶上了美国科技爆发的时代。1983年,上市公司数量达到682家,1985年飙升至2194家。随着纳斯达克逐渐成为科技公司上市的代名词,纳斯达克于2006年再次分层,将小型金融市场改为金融市场,将美国市场改为全球市场,增加全球精选市场,完全开始为全球市场服务。

北交所能成为中国版纳斯达克吗?

截至2021年9月10日,新三板共挂牌7281家,精选层66家,创新层1248家,基础层5967家。

虽然上市数量众多,但新三板最大的问题是缺乏足够的流动性。一周的市场营业额长期保持在100亿元左右,其中66家公司基本占营业额的60%。这种情况与1982年以前纳斯达克的情况非常相似。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投资门槛过高,以及过去中国经济结构对传统产业的资源倾斜,使新第三董事会成为一个相对不受欢迎的市场板块。一些中小企业缺乏稳定的盈利能力,但国内上市制度通常是为了保护中小型投资者,企业利润是第一个评估点,这使得许多公司即使在新第三董事会上市,也缺乏足够的制度支持。最后,新第三董事会逐渐被边缘化。

如今,随着北京证券交易所的成立,以新第三董事会的选择层为基础,试点登记制度后,其定位将更加明确。如果科技创新委员会重视硬技术实力,那么北京证券交易所可以说服务于专业和新的中小企业。

与纳斯达克相比,我们可以发现,它真正进入了快车道的发展,正好是80年代后科技爆发的时代。个人电脑问世后,美国科技产业进入快车道发展,而纳斯达克则因上市门槛低,对小企业有一套以股东权益为核心的上市标准,减少了中小企业容易受到利润和市场价值操纵的问题,吸引了一批不能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科技企业。从而形成聚集效应。

如今,随着国内政策逐渐从过去的房地产向科技产业倾斜,北京证券交易所的特点逐渐纳斯达克化。

自2018年以来,全国共有4921家企业被选为专业的新“小巨人”。其中,新三板上市企业783家,占16%;在沪深上市的企业占5%;79%的公司尚未进入资本市场。未来,79%的企业很可能进入金融市场,而北京证券交易所必将成为首选。

随着北京证券交易所的正式成立和交易规则的逐步实施,国内金融市场也将拥有自己的“纳斯达克”市场。

相关推荐